第七章 中学德育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其中,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道德意志是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一个人只有在产生了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才会以情感为指导产生强烈的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而非道德意志。

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否一致: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
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一、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 开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 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3.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 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条件:

  1. 家庭教养方式
  2. 社会风气
  3. 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 认知失调
  2. 态度定势
  3. 道德认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 有效的说服
  2. 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利用群体约定
  4.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 价值辨析,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

  • 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
  • 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心悦诚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

德育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丢弃。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的意义

  1.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
  2. 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3.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1.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 理想和传统教育
  3. 集体主义教育
  4. 劳动教育
  5. 纪律和法制教育
  6.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生命教育

含义: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的意义

  1. 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教育的基本要求
  2.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3. 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4. 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所有教学活动中。
主要采用六条途径来开展: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 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2. 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
  3. 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
  4. 老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
  5. 家庭、社会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扩展空间。
    总之,在探索生命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各条途径的作用,有机整合生命教育资源,构建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自我四个教育支点在内的综合教育体系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1. 生命教育
  2. 生活教育
  3. 生存教育
  4. 安全教育
  5.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中学德育过程概念

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工作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式,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到方面和谐发展。

中学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导向性原则:

含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要求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

含义:是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

  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含义: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要求

  1. 爱护、尊重和依赖学生
  2.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教育的一致必与连续性原则:

含义: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要求

  1.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 要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本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要求

  1.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中学德育的途径:

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

  1.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 社会实践活动
  3. 课外、校外活动
  4.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 班主作工作

中学德育方法:

  1. 说服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践锻炼法
  5. 品德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说服教育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应注意几点

  1. 要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
  2. 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3. 要做好引导总结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 德育目标
  2. 德育内容
  3.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