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注意品质发展的特点

  1. 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 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 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 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 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适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 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3. 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 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5. 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主导地位。

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1.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速度日趋成熟
  2. 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等到的应用能力上
  3. 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 爆发性和冲动性
  2.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 外露性和内隐性
  4. 心境化和持久性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1. 中学生应当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2. 培养中学生对立正确的人生观
  3. 锻炼身体,形成健康的体魄
  4. 培养中学生的幽默感5、培养中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1. 教会学生开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

气质

气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特点
胆汁质 强、不平衡 不可遏制型(兴奋型)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但暴躁易怒,脾气急,热情忽高忽低,喜欢新环境带来刺激的学习
多血质 强、平衡、灵活 活泼型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黏液质 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 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抑郁质 弱型(抑郁型) 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悉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认知风格

  1.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2. 冲动型-深思型
  3. 同时-继时型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 生物遗传因素
  2. 社会文化因素
  3. 家庭因素
  4. 学校教育因素
  5. 个人主观因素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2. 进行人格素质的综合教育
  3. 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4. 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5. 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
  6.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理论特点

  1. 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把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 口腔期:从出生至12-18个月左右
  2. 肛门期:大约从12-18个月至3岁左右
  3. 性器期:大约从3岁至5岁
  4. 潜伏期:大约从5岁到12岁
  5. 生殖期:大约从12岁至成年。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 第一阶段: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 第二阶段:18个月-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 第三阶段:3-6、7岁是学前期限,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 第四阶段:6、7-12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 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 第六阶段:18-25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 第七阶段:25-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繁殖感受对停滞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 第八阶段: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1. 过渡性
  2. 闭锁性
  3. 社会性
  4. 动荡性

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1. 加强教育,理解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2. 更新观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 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